读《留德十年》有感 《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回忆录中重要的一段,是季老从1988 年到 1991 年写作的,时年 80 岁高龄,这样的年纪去回忆自己的过去,应该是有难度的,好在季老有写日记的习惯,翻开日记犹如回到从前,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记录,就容易把回忆的碎片连贯起来,形成今日之感受了。看来写日记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你垂垂老矣,喜欢回忆的时候,总算有点依据,如果再有些码字的能力,也许就能写一本回忆录了。 每次读季老的文章,感觉就像在宽阔的湖畔公路开车一样,无比顺畅而又风景旖旎,湖面微波荡漾,两岸风景秀丽,心情也格外的安静舒畅。这本书也不例外,但也有所不同。回忆录都有一个共同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还有"忆苦思甜"等等,这些话无不说明一个道理,回忆总是带有苦涩和伤感的。既有对过去艰难岁月的嗟叹,又有思念亲人故友的伤感。罗素曾说过人生的幸福正是来源于生活的缺失,也许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悲欢离合,才有了人生的丰富多彩吧。 留德十年实际上是从 1935 年到 1946 年的 11 年时间,24 岁离家 35 岁还,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他乡异国,说哥廷根是季老的第二故乡一点都不过分,人生有这样的际遇既是一件幸事,也是一次艰难的选择,十年的德国生涯,一定让季老对德意志这个民族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和理解,二战时的德国到底是啥样的。我想通过这本书都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虽然是回忆录,但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来一一叙述,而是用相对独立的文章构成,在我看来有点杂文的感觉,反而更容易读下去,季老的写作已无需拘泥于形式,随意行文皆成文章,叙事达意炉火纯青,这就使本书无论从那一页看进去,都能顺利的阅读下去,而丝毫不会有衔接不上的感觉。 在这里,我想通过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本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喜欢季羡林的朋友们一点提示。 首先是本书是有序有尾的。《楔子》为序,《余音袅袅》为尾。读序可以了解本书的由来,读尾能够体会季老完成本书后的感慨,既是书的一个起始,也代表了感情的圆满完整,人第 1 页 共 6 页生的有始有终。 虽然是"留德十年",但大体也可分为三个部分记述。 一是出国和回国的经历; 二是在德国的学业和遇到的人; 三是二战给德国自身带来的巨大创伤; 说到出国,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办个护照基本就能成行,但在 1935 年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出国留学。季老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回老家中学教书,本来可能要吃一辈子"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