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天平心得 因为戴安娜,帕帕拉奇(paparazzi,意大利语,原意为一种类似于蚊子的小咬,后引申为专门追逐名人、偷拍照片的“盯人虫”摄影师)成为世界舆论愤怒谴责的对象。然而一些摄影师对此作出了完全不同的激烈反应:9 月中旬,约 40 位摄影师在巴黎游行,抗议对同行的指控,要求原告撤诉,请法庭还那些摄影记者以公正。 究竟孰是孰非呢。 在欧美的一些法律条文中曾谈到“公众知情权”,这对社会知名人士的隐私权作出了挑战;西方很多媒介也以“新闻自由”为理由,对名人生活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多年来,戴安娜为争取自己的权力和自由,曾不时向媒介披露英国王室内幕,媒介当然借此大发其财。在戴安娜与传媒的接触中,双方确实存在相互利用的关系。但是,被传媒穷追不舍,以致局面失控,完全丧失个人最基本的隐私,是任何名人也不愿接受的。 早在 70 年代初期,西方新闻传播界越来越多的帕帕拉奇现象就曾引发了一些著名的法律和道德案例,其中最出名的帕帕拉奇之一当属美国摄影师兰·盖雷拉(rongalella)。这位仁兄自 1967 年起,为了追逐拍摄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遗孀、后来船 王 昂 纳 西 斯 的 妻 子 杰 奎 琳 · 肯 尼 迪 · 昂 纳 西 斯(jaquinekennedyonassis),时常尾随于杰奎琳及其孩子左右,甚至跟杰奎琳的女佣幽会,以便掌 握杰奎琳的行踪;直到法庭判处他不得在距杰奎琳 25 英尺以内的地方拍摄她的照片,盖雷拉才算稍有收敛。1973 年,好莱坞影星马龙·白兰度(marlongbrando,曾主演《教父》等名片)被盖雷拉的贴身迫拍搞得不胜其烦,勃然大怒,挥拳将盖雷拉的鼻梁打断。盖雷拉竟毫不气馁,在鼻伤痊愈后,找到一顶橄榄球头盔戴上,继续迫拍“教父”。 时至今日,戴安娜步众多社会知名人士的后尘,又成为世界各地帕帕拉奇们追逐的“猎物”,并终于在躲避媒介追踪的过程中永别尘嚣。据戴安娜的好友称,戴妃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打扰我。不要打扰我。”这句哀告成为戴妃凄婉第 1 页 共 3 页的诀别。 不过,如果我们反过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戴妃的奔驰以 180 公里左右的时速擅向桥墩时,法国摄影师们驾驶国人俗称“肉包铁”的摩托车,以几乎同样的速度飞驰,一旦稍有闪失,岂不更惨。 驱使这些摄影记者冒死“搏命”的原因当然包括金钱。一幅戴妃与其男友法耶德在一起的照片可能令他们囊中鼓鼓,既然如此,总会有些人不顾一切的。 但问题的根本并不仅仅在帕帕拉奇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