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 当前,在全市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阶段的具体化。从传统农业重镇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角度出发,对建设新农村可理解为: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服务城镇,富裕农民”为目标,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镇的现状,我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我镇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三增方向、三化联动、四基一新”的基本思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增方向”指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三化联动”指的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精神生活健康化;“四基一新”指的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镇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作支撑,以示范村为带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富民产业,壮大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塑造新风貌,为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客观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和难点 梨林镇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乡镇,素有济源“东大门”之称,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7 国道贯穿南北,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全镇地域平坦,总第 1 页 共 6 页面积 67.2 平方公里,总人口 43150 人,辖 45 个行政村。 农业发展基础良好。粮食播种面积 69975 亩,林果面积达到 5600 亩,温室大棚达到 310 座,粮经比 60:40;目前,主要以畜禽养殖、林果、蔬菜、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155 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4881 元。 工业基础得到加强。目前,我镇乡镇企业达到 30 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5 家,从业人员 3500 余人,初步形成纺织、化工、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