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放言录》读后感 文/傅建芬 《改革放言录》是一部关于改革思考者和亲历者历史言行的真实记录,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建言献策的真实心声。该书作者,中国共产党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之子、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胡德平。书中汇集了胡德平从 1984 年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 80 余篇文章、讲话、部分书信等,是其多年来对中国改革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建议的集中呈现。该书的出版,是对党的十八大发出的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动员令的积极回应,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即将开启的当下,也为社会各界尤其是领导干部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思想素材和历史素材。 有的放矢——以自由为“靶心”为改革“放言” “整理《改革放言录》这本书,我的基本态度就是有的放矢。放言,也就是毛泽东说的,放箭要对准靶子。”关于放言,胡德平的解释是:“放言,不是虚言,不是谎言,不是谤言,而是没有恐惧感的畅所欲言。”譬如,《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小男孩说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这就是放言。譬如,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宣称,共产党人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并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可耻行为。这也是一种放言。 自由,是他在《改革放言录》中的第一个“靶子”。该书开篇即为 1984 年的成名作《为自由鸣炮》。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给“自由”以科学定位,把“自由”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强调“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性质和内涵与时俱进的科学把握。现在看来,《为自由鸣炮》对“自由”的阐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还是片面,有些书生气”,但在 1984 年的社会语境下,仍有开风气之先之意。 该文强调的自由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劳动力的解放,即人的自由;二是关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即经济的自由,在论述中尤以后者为重。文章指出:“在第 1 页 共 4 页我们党以十年内乱的惨重代价换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巨大补偿的今天,在我国人民正投身于城乡体制改革的现在,我们郑重研究、密切关注劳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劳动力——自由,充分依靠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理所当然成为首要之事、当务之急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将讨论通过城市企业改革的决议,可以概括两点决议精神:其一,中国的经济体制将是赋予企业以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其二,中国的计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