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一、概 述 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常用的药物包括中药及化学药物,例如中成药、抗生素、生化药品、血液制剂和诊断药物等。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药学与医学的桥梁。药理学的两个重要的分支是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者是药理学中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而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一)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 药物在用药局部接触机体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例如磺胺米隆用于烧伤后的感染。吸收作用亦称为全身作用,是指药物吸收入血之后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如扑热息痛的解热镇痛作用、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等。(二)选择性作用 有些药物吸收后,对机体的器官或系统所产生的作用有明显的选择性,称为选择性作用。例如地高辛对心脏的作用、氢氯噻嗪对肾脏的作用等。(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凡符合用药目的并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防治作用。防治作用又可分为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以外的有害反应。英文缩写 ADR。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其他表现。 三、药物体内过程 (一)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的吸收受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与给药途径的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某些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内循环的药量减少,这一现象称首关消除。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一般是以口服吸收百分率(%)表示。(二)分布 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分布过程使血药浓度降低,故分布也是药物自血浆消除的方式之一。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律、器官的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体液 pH 及体内的屏障等。药物的分布不仅影响药物储存和消除速率,也影响药效与毒性。(三)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