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反杜林论》有感 恩格斯在哲学篇第九章中,从认识论方面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论,同时批判了他的永恒道德论,论述了道德和经济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就有的,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超阶级、脱离经济基础的范畴,并宣扬他这种永恒道德原则,不仅适用于一切时代,而且适用于人类之外的生物界。但是恩格斯否定了这一观点。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就说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受一定的社会状况所制约,不是超历史的东西。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是还指出:“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是,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在原始社会里,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但人们遵守的道德标准,如在氏族的部落内部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爱同胞,服从决议,为部落应用作战等。这些道德标准,是有当时生产关系的公有性质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产生了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产生了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坚持奴隶主阶级专政的顽固派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奴隶制度的道德观念。他的反动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他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爱奴隶主贵族。他认为只有奴隶主是讲“仁”的,奴隶们应该服从有“仁”的奴隶主的统治。他所说的“复礼”,就是要恢复奴隶制度的典章制度,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一边达到奴隶们“犯上作乱”的反动目的,这种道德观念是与维护奴隶制度相适应的,成为奴役奴隶的精神枷锁。封建统治阶级一直把“孔孟之道”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作为奴役、毒害劳动人名和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在第 1 页 共 20 页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的道德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他们公开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鼓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等等,都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目的的。 由此可见,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就产生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所以道德是历史的,不是永恒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