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第一次是因为听朋友提起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lt;whennietzscheweptgt;,然后去观看了这部影片,可当时觉得内容太深奥,心理学与哲学夹杂在一起,所以看到不到一半就放弃了,不过此次再次观看后,让我内心产生了许多共鸣,也许是心理学知识日渐增多的缘故,所以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越来越能引发我的兴趣。 这个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的音乐之乡维也纳,所以整个故事也贯穿着轻柔的音乐,随着人们的心情跌宕起伏。也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能够时时随着影片节奏扣人心弦。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观看影片,我从中找了心理咨询的技能原来也蕴含其中:第一次尼采去找了布雷尔,在这一咨询过程中,布雷尔努力去建立双方的医患关系,他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对待尼采总是彬彬有礼,在第一次会面中,我感受到了布雷尔对尼采的信任,在这咨询过程中,同时也采用了具体化的咨询技术,然而想要打开患者的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尼采产生了阻抗情绪,也就是这阻抗情绪,让他们终止了第一次的咨询。第二次见面,是布雷尔主动去探访尼采,然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不应该的,不求不助是心理咨询师应坚守的原则。然而是什么让布雷尔主动打破原则去找尼采的呢,也许,布雷尔在潜意识中也有需要向尼采求助的问题,这位后面他们互助做了铺垫,然而这一次的咨询也是不成功的,他们最后以争吵结束,布雷尔作为心理咨询师,这也是不应当的。他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第三次咨询,也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尼采突然发作偏头痛,他撞了玻璃,当别人找来布雷尔医生时,布雷尔听到了尼采无意识中的求助,从此坚定了布雷尔医生的信心。在之后布雷尔与弗洛伊德的谈话中,他悟出了治疗尼采的方法——采用自我暴露的方法让他们互相治疗,布雷尔以医生的名义治疗尼采的偏头痛,实质上是作为心理医生解除尼采的自杀心理,同时布雷尔要求尼采用他的哲学来治疗布雷尔的伤痛——绝望。从此他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相互第 1 页 共 9 页治疗。 人在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挽回某些遗憾时,就应该面对现实、珍爱身边的人。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相互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尼采鼓动他去追求自由,人一生只能活一次,要活,就用对自己最好的方式,不要留下遗憾,这些鼓动虽然是害了他,但也拯救了他,当他在被催眠后,发现他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挽回他的遗憾时,他终于明白,他应该乘着火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