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转折观后感 正值建国 70 周年之际,革命历史题材剧《伟大转折》在央视热播,该剧全景展示了红军在敌我兵力悬殊巨大的不利条件下,突破国民党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开启切合中国革命实际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之路的历史画卷。在红军、我党、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克服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以坚毅果敢、敢于胜利的斗争勇气和应势而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突出重围,在生死攸关之际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地去奋斗,为建设新中国贡献一己之力。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该剧中的一些场景细节记忆犹新,油然而生出一些启示和感悟: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以理服人的讲话艺术 遵义会议上,与会人员围绕总结反第五次 lsquo;围剿rsquo;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这个主题展开讨论。首先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博古同志作报告,他把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原因归之于敌人太强大,根据地的后方物资供应工作没有做好等客观原因,而对三人团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则是轻描淡写。这个会议,本来的目的就是为纠正军事指挥错误而召开,面对博古的报告,与会人员积压在心里的不满像决堤的洪水一下奔涌而出。 当一个政党,一支军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必须有人敢于站出来拨乱反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个时候,毛泽东站出来了,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也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生死存亡时的一次自我修正,一次关键时刻的漂亮转身结束了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引导红军朝着正确的胜利的方向前进。 毛泽东的一席发言,堪称经典的以理服人的案例 首先,他欲抑先扬开篇,首先肯定了博古报告也有可取之处,说博古点明了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客观原因,也表现第 1 页 共 6 页出了对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遭受重创的痛心疾首。 这话一说完,博古以及其他与会人员都感到有些诧异,这好像不是毛泽东说话的风格。稍稍停顿后,他话锋一转,说博古所做的总结报告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还引起了大家的强烈不满,这是因为什么呢。巧设悬念,引出下面要说的话。 接着,他针对博古报告中分析的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敌人太强大、根据地的后方物资供应工作等客观原因,展开了有理有据的辨析,以一句俗语灯不拨不亮,理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