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太平洋大逃杀》有感 "人们常常认为,罪犯与普通人是大不相同的。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罪犯通常都是相当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们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无特色,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罪犯实际上是一些相当笨的人,他们的动机也常常很简单、很俗气。" ——悬疑大师希区柯克 2000 年 12 月 16 日,日本上映了一部电影《大逃杀》。电影讲述了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一群中学生被迫送往行动范围受限的、荒无人烟的地方自相残杀直到只剩下一个为止,为了防止他们做出违犯规定的事情,他们必须带上特制的项圈如若违反规定则会马上爆炸。十年之后的 12 月一首名为"鲁荣渔 2682号"的渔船满载 33 名船员出海,当 8 个月后,这艘船再回到港口时,船上仅剩下 11 名船员,其余 22 名船员 20 人被杀害 2 人失踪。他们在远离大陆的"孤岛"(渔船)上经历了怎样的残酷,透过时尚先生《太平洋大逃杀》一文,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斑。 《太平洋大逃杀》发表于 2016 年 1 月 14 日,《时尚先生》的记者采访到当时该事件的一位亲历者"赵木成".这时的"赵木成"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文中说,他的眼神"犹疑,不是的望向背后",他的脸庞"黝黑"、眼角"耸拉"、身躯"矮壮","他不满 30 岁",却"像是从一百年前的照片里走出来的人".简单的对比+白描,一个经历残酷而苍老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通过转述"赵木成"的话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我们引入到故事之中。我们透过"赵木成"的视角,好像站在渔船之上,看着那些普通人怎样一步步的变成杀人的"恶魔". 记者也并不满足于听取,从文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听的过程中深深的观察着"赵木成",记者观察到"他似乎时常感到焦躁,四下无人,仍不时回头、站起,在身后的空地兜转一圈,又坐回去,继续呆呆地盯向水面。"这是一个时刻在恐惧之中,对周着时刻警惕着形象,即便周围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透过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残酷,一种理第 1 页 共 4 页性的残酷。透过"赵木成"的叙述我们看到这整件事情的中最重要的头目刘贵夺并不是一个"欲望压倒理性的人",实际上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聪明人。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做了个小笔记本,记录航行坐标,说明他一开始就对可能的"危机"做着准备,然而也许并不知道"危机"是什么。他钓到的鱼是所有人中最多的,当另一个头目"包得"可能反叛时,他也在很早的时候就预料到了,他在大学生失踪后宣称他是他的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