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天渠》心得体会 3 篇 拿行动诠释责任——观《天渠》有感蒋世刚 古希腊人常说,人是背着一个包袱走路的,而这个包袱里面装的就是“责任”。 哪个人都有责任,但都是用行动来完成的。电影《天渠》的主人公黄大发用三十余载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勇于担当、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这是一个让人为之感动和敬仰的事迹。黄大发是 XX 县区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他带领当地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地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 9400 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渠成开了致富路,过去长期流传于草王坝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顺口溜所反映的现实情况已不复存在,如今是一派“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 黄大发的故事,不是简单的老支书的故事,也不是简单的遵义人的故事,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燎原星火愚公志,同梦同心壮伟华。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身体力行自觉学习和发扬“凿渠”精神,做群众的带头人,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责任。坚定不移的信念——观《天渠》有感罗丹 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 90 后,没有喝过浑浊的水,没有经历过过年才能喝米汤饭的日子,更没有在大山悬崖边上负重走过路,更别说还得起早贪黑的干活儿了。我无法同曾经历过穷苦日子的草王坝村乡亲们感同身受,也无法真正体会穷苦日子下的坚韧不屈,只能从《天渠》里寻找那些艰苦的岁月和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实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众。”《天渠》里的这段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9400 米盘缠在悬第 1 页 共 4 页崖绝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实施,是怎样的不易和艰辛。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众的全力以赴。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 36 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为了这条渠,他被乡亲们质疑、嘲讽、埋怨,甚至失去挚爱的女儿,但他从未动摇过,始终坚定对党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告诉群众——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坝一定要摆脱贫穷富起来,他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