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程颢《定性书》有感VIP免费

读程颢《定性书》有感_第1页
1/2
读程颢《定性书》有感_第2页
2/2
读程颢《定性书》有感 张文超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与心而系于物也。”(摘自《定性书》) 《定性书》原名《答横渠先生定性书》,是程颢回答张载问如何定性的一封回信,是程颢哲学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张载问程颢“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意思是说,他希望能达到定性,可总是受到外物的牵绊和迁累,从而影响自己定性,不能不动。在张载看来,“性”本来是静止不动的,但是由于受到外物的迁累,从而使得“性”动而不能“静”。按照张载的说法,内心平静的主要障碍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和侵袭,从而导致自我意念的动荡,而根绝外物的干扰又十分困难,因而不能够实现内心的平和、安宁。 针对张载所说的不能“定性”问题,程颢给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所谓“定”,并不是要割除内心世界的种种思虑,也不是将心灵活动完全集中于虚灵的自我意识之上,更不是面对外物变迁而无所于动、不作反应。要想达到“定性”,需要做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所谓“廓然大公”是指泯灭个人的私心,消除内心的杂念。人既应当接触事物,也应该有情感,但情感应完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也就是老子所谓的“顺应物性”,遵循事物的自然属性,不过多地进行干扰。正是因为圣人的情感是从没有私我利害的角度出发,因而能够顺应事物的来去,也只有顺应物性、遵循天理,才能将因个人私心而产生的失望、不安、烦恼、苦闷、怨恨等不良心境免除掉,重新获得内心世界的清静,这就是“定性”的境界。所以,“定”不是只静不动或隔绝外物,“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第 1 页 共 2 页定,无将迎,无内外”。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循物理而动,动便是定,顺物理而静,静亦是定。世间不存在超脱于“性”外之物,因而对于事物的发展不用迎来送往,顺应而为即可。程颢指出,一旦达到“内外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如果内外两忘,张载所担忧的那些麻烦自然都没有了。但这并不是说,人应该与社会隔绝,“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在程颢看来,人的心本来有一种自然的明觉,遇见问题时,什么事情应该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程颢《定性书》有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