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 70 周年观后感心得 篇 1 上世纪 60 年代的历史影片《英雄儿女》,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幕幕悲壮的战争风云,尤其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王成,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谁是王成的原型呢。 从张振川的回忆、巴金的著作及题词等来看,王成的原型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英雄儿女》的剧本是由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王成是其中一个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很简单:年纪不过三十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就更加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原 XX 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一次访谈中有过说明。他说:记得 1952 年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 lsquo;红山包 rsquo;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 67 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lsquo;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 漂亮 。美国人 武器 强,我们的 士气 强 。rsquo;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张振川目睹了赵先友壮烈牺牲的经过。1952 年 10 月 2 日,李承晚陆战王牌十一师向赵先友所在六连扼守的 67 高地发起猛攻。六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10 月 6日,敌人接近阵地,情况非常危急,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紧了,但时间不允许作太多的考虑,他把心一横,命第 1 页 共 5 页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这次战斗中,赵先友和他所在的六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刘顺武等八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据张振川的回忆,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就是特等功臣赵先友。上世纪 90 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