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残奥精神心得体会 曾被医生“预言”活不过三十岁的张小玲,今年已 51 岁,前五届残奥会夺得乒乓球 10 块金牌,可谓成绩斐然。她认为“每一场比赛都是展现自我的新起点。” 在北京残奥会乒乓球半决赛中,她苦战 5 局不敌瑞典小将,无缘“六连冠”;但在铜牌争夺赛中,3 比 0 战胜对手,以铜牌结束了北京残奥会之旅。张小玲很坦然:“不是每一次都一定能拿冠军,能打到这一步,我尽力了,没有遗憾。” 是什么使张小玲身残志坚、青春不老的呢。是体育给了她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她的身体仍然充满活力和激情。 类似张小玲这样的故事,在北京残奥会上比比皆是。 在 1984 年第七届残奥会上打破了中国残奥会金牌“零”的纪录的平亚丽。她妈妈怀着她的时候感染了风疹病毒,命里注定出生以后是残疾人,8 岁时妈妈又不幸患上癌症,离开了人世。这苦命的孩子被少体校老师看中,练习短跑。她的人生从此改变。 平亚丽感慨地说:“命是先天的,运是自己后天努力的,要想走那边,都是我自己决定的。”如果说,健全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健身和娱乐的话,那平亚丽们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用她的话说:“体育是残疾人更好地活下去的助推器。” 应当说,残疾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许多人曾因此而产生绝望、轻生的念头,而当他们投身于体育后,奇迹发生了。波黑坐式排球运动员埃尔明。优素福维奇说:“上帝给我留下了一扇门,体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岂止是生命,还焕发了青春,使青春长驻,人生绚丽多彩。 当记者问张小玲“以后还会继续打球”时,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从来没想过何时挂拍”,并表示,只要国家队需要,她会努力训练,争取再战伦敦残奥会。这充分体现了一种超越自我、不断追求的精神。 在北京残奥会上,“年龄传奇”的运动员并非凤毛麟角,他们精神矍铄地出现在各个赛场上,令人肃然起敬。 第 1 页 共 3 页 国际残疾人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称之为“残奥精神”,是“独特的力量之源”。这是奥运精神在残疾人体育运动中的具体体现。奥林匹克是一种生活哲学,其核心思想是追求身心和谐发展。北京残奥会则形成了“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 在这个世界上,山高水长、天崩地坼、身疾肢残,都是客观存在。当无法直接逾越的时候,不妨试着转转身,或许转身就是方向,助你另辟蹊径,踏上成功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张小玲、平亚丽不正是这样的么。 现实生活中,人生道路是不可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有时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