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心得体会:“两学一做”要有“背篓精神” 人类负重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彼时,男性狩猎,女性采集,所得的猎物与瓜果用一张动物毛皮裹挟回来,这可说是包裹的原型;春秋时期,游学之风盛行,包裹的式样未变,材质则成了棉麻;随着缝纫技术的发明,袋子开始出现并大行其道。此时,使用的动作主要为“担”、“提”或“扛”,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单手或双手持握,重心不稳,难以掌握平衡。而极具聪明才智的我国西南地区人民,很快就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篓”。它们多以就地取材,防腐防潮,表面较为光滑的竹篾编成,其动作为“背”,“背篓”由此得名。背篓能够平均分配负重的同时解放双手,可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唐宋时期,背篓被广泛使用,有的甚至在上面搭建布质顶棚,用以遮风挡雨。唐彦谦诗云:“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扳罾拖网取赛多,篾篓挑将水边货。”描写的就是使用篓盛装螃蟹的盛况。 初到云南,就被丽江古城里纳西女子身负的背篓所吸引,背篓内的东西包罗万象,从柴米油盐到瓜果梨桃,甚至还有牙牙学语的小童,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当地有人说:“娶个丽江婆,赛过骡马驮;要个丽江篓,吃喝不用愁”。但在我看来,其中所体现的“背篓精神”更让人敬佩与感动,值得深入揣摩体会,好好学习一番: “背精神”重在责任意识。每天,晨光初现,背篓就被放在屋外,纳西的“胖金妹”(纳西语,指女人)们开始里里外外的忙碌开来,照顾好丈夫、孩子的饮食起居后,背起自产的水果走向集市。晨露在青石板上氤氲,脚步在大石桥上扣响,再加上传统服饰的环佩叮当,混着扑面而来的清新的水草气息,成为古城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篓里背负的是责任,是担当,更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两学一做”,要求党员干部像“背篓”一样真正承担起治国、齐家的责任。习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第 1 页 共 4 页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责,职权所寄;任,勇于承担。主体责任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事”,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更不能揽功推过,以邻为壑。 “背篓”精神需要包容气度。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一个皮肤黝黑,一个满脸褶皱的老妈妈拍拍我,满头大汗的用纳西语着急的比划着。好半天,我才明白是让我帮她把背篓放下来。“这有何难。”,我一边想着一边双手准备托起背篓,没想到,自认为力量不小的我竟然没有托起来,于是再鼓力气,终于帮她卸下了这“千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