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 年省骨审核材料《不写作枉为人》有感 xxxx 省骨审核材料:《不写作,枉为人》有感 XX 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郑海军 记得那天,我到 XX 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在和王琴玉老师闲聊之余,王老师送给了我一本书《不写作,枉为人》。这本书是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评论了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并且讲述了自己的从教及写作经历。正如题目,潘教授是一个非常“张狂”的人,但这种“张狂”并不轻浮。与别的教育家或老师观点不同的是,潘教授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过程、手段、准备,写作才是结果、目的、归宿。“不能最终外化为言语表现与存在的阅读,都是浪费生命。”这句话有些偏执了。 在书中,潘教授大呼“语文已死”。貌似危言耸听,但是稍微想想,还真是这样。我国的语文教育的确是一年不如一年。语文之死,不是始于文言文向白话文教育的转型,而是始于废止“读经”科。没有了读经,语文科被抽掉了脊梁骨,终身卧床不起。“经”是后世文章的渊源,是永恒的真理,不能移易的伟大的教诲。废止读经,等于精神断流。读经未必是万能良药,而不读经,肯定是没有精气神的行尸走肉。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认为书中说的都是对的,照单全收。这样读,读得再多也没有用。另一种则是把读书作为一个认识、思考的过程。把所读内容加以过滤,努力辨别真伪,优劣,从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经过消化变为写作的营养。(无疑第二种读书是有思想的读书,第一种只能说是书呆子的读书方式了。) 关于写什么,潘教授认为应当真写,不要假写,尤其是小学阶段。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非写真人真事,因为孩子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对孩子的写作应予以小心翼翼的呵护,应为孩子的兴趣和自信是非常脆弱的。即使孩子写出“四不像”文第 1 页 共 2 页章也不要紧,要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加以肯定,予以指导。同时教师要多给孩子发表的机会,课上读,板报,刊物发表,红领巾广播站广播都可以。 关于阅读,潘老师提倡误读,不是错读。误读是有意识对正读的骗了,是在文本指涉范围内的意义的滑动,引申。误读是一种解读智慧。而错读则是由于不了解某一文本的基本素养所致,错读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 关于读什么,潘教授认为小学生宜多读童话故事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