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琼芳感人事迹心得 ——闻刘琼芳事迹有感 她,一次次被病魔打倒,又一次次坚强站立起来,并毅然重返工作岗位,用毕生的心血和顽强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她。50 年如一日追踪记录 8000 多名病人疑难病人的诊疗情况,用满满 4 大纸箱,工整紧密的钢笔字写下了一个力透纸背的“专”字。她,不怕脏不嫌累,把患者当亲人;不争名不图利,为病人甘心奉献,用自己的真情和善良写下了一个温暖如春的“爱”字。从 23 岁的豆蔻年华走到 79 岁的夕阳尽头,她用挚爱和奉献书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辉煌篇章。她就是 XX 市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刘琼芳。 就是这样的一个令人尊敬的好大夫,却于 2011 年 7 月 9 日5 时 35 分走完了她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她所挚爱的工作岗位,离开了她为之牵挂的病人。“多谢党对我多年的培育和教养,多谢各位领导对我多年的关爱,我的后事我想是这样:一是谢绝接受一切礼品,二是不设灵堂,三是不开追悼会,四是不搞遗体告别。”这,是一份普通的遗嘱,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字里行间无不彰显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就是这位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伟大业绩的医务工作者,给了我们最强烈深刻的震撼,促使我们反思:我应该如何对待工作,我应该如何面对世间的种种诱惑和困扰。这种反思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弥足珍贵而又刻不容缓。 1994 年起步的中国医改虽已度过了阵痛期,但镇痛后遗症还远未消除。一些医务人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不起诱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扭曲,服务态度差,乱收费、乱检查、乱用药,甚至漠视生命,本应有的职业信任如今被日渐紧张医患关系取代。这些损害了卫生系统的形象,也增加了医改的难度。而医改的最终成功,不仅需要完善科学的制度设计,还需要道德的支撑。在医改的关键时刻,恰恰最需要刘琼芳这种全心全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在刘琼芳走后,市一院拿出了 20 万元设立了“刘琼芳基金”,用于救助贫困家庭,奖励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医务人员。医院职工闻讯后积极响应,纷纷自愿向第 1 页 共 8 页“刘琼芳基金”捐款注资。刘琼芳走了,但她那大医精诚的医魂却以“刘琼芳基金”的形式再树丰碑。刘琼芳同志的薪火会永继相传。有了这种传承,医改工作就一定会从期望变成现实。 同医疗行业一样,我国的其他行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一切向钱看,职业道德缺失。职业只是单纯地成为谋生的手段,而缺少更高层次的理想内涵。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