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物理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摘要:迁移是学习的实质,是有效学习的标志。为了促进学生的物理迁移能力,根据影响学习迁移的理论,可采用下列的四条教学策略:揭示相同要素,概括共同原理;夯实源头知识;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关键词:物理教学;迁移能力;教学策略一、什么是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心理学认为迁移的本质,实质上是两种学习之间在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上相同要素间的影响与同化。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其实都是对学习迁移的概括。在心理学上根据迁移的效能通常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的干扰作用。迁移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限于篇幅,笔者把本文所研究的“迁移”界定在“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正迁移”。二、迁移的作用任何学习必然依赖于以前的学习,并影响着以后的学习,所以,迁移是物理知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概括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广泛迁移,并进一步概括化、系统化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迁移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情景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正因为如此,奥苏贝尔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如果不能从一种情景迁移至另一情景,则学习根本就没有发生,所以,迁移是学习的实质,是有效学习的标志.就当今课堂教学的境界而言,“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 三、影响迁移原因的理论分析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一直重视学与教的迁移作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不少已成为经典理论。他们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影响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意指只有当一种学习情景与另一种学习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按相同要素说的观点,能否产生迁移取决于学习者能否从不同的学习材料中辨认出“相同要素”。贾德在 1908 年提出了迁移的概括化理论。他认为,在先期学习 A 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 B,是因为在学习 A 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 A、B 之中。根据这一原理,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正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原理。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