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渴]书的读后感 叔父要迁往天津。临行前打来电话说,清理棚子时发现了我的三袋子书。问可否当废纸卖了,我答,不可。放下电话飞似的打车过去。向来爱书如命,怎能轻言卖书。说不定那里面有我多少可寻觅的宝贵记忆呢。 对书的渴求始于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当时,刚入小学的我在学校只能学点汉语拼音,背些语录、老三篇什么的。好在回家有点书读,爸妈初入林区时,有些他们爱看的书。文革中红卫兵运动一起,这些书便被收缴,其中有些是外祖父在乡下办私塾时留下的线装本,很难得的,像《绘图千家诗》《古文观止》等,我从此再没见到过。本来爸妈对这些东西视为至宝,可是由于妈出身不好自身难保,书最终还是被收了,烧了。记得妈当时像害了大病一样,好久打不起精神来。 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枯燥难耐,语录背得能数出页码,样板戏的台词也溜得滚瓜烂熟。爸妈尽其所能地为我找些可读的东西。没有书读没有报看,没人辅导没人指津,如荒野中的小草,我的少年时代倒也过得自由快乐。 一些小册子好读,读大部头就没这么便宜了。望着爸妈辛辛苦苦偷偷地摸摸地给我讨来的一箱箱书,我的心像被干柴燃烧着了一样焦急,一双小手把一本字典翻得破破烂烂,还是有很多书什么味道也读不出来,尤其是鲁迅的文章,读起来觉得艰深晦涩,很是难懂。现在知道了,不了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很难领悟他的作品的思想内涵的。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凡是在原文中标着一个小梅花点的地方,书下面或在后面就把这个地方的意思详细地说一遍。这一发现使我欣喜若狂,我立刻将此事告诉妈妈。没想到正在做饭的妈妈放下手中的饭勺,抱着我的头哭了起来。她说长年累月当教师,手下的高材生不知教出了多少,自己的女儿小学快毕业了,竟连注解为何物都不知道。负疚与自责带给她的悲伤令我至今难忘。 我读过那个时代流行的《金光大道》《艳阳天》《欧阳海之歌》《高玉宝》……也读过那个时代不常见的《青春之歌》《苦菜花》《汾水长流》《暴风骤雨》等。对外国文学名著也第 1 页 共 4 页有所涉猎。这一点我至今还感谢我的父母,在文革那个扫荡文化的年代,他们能千方百计为我找些可读之书,尽管他们自己处境不佳,带着负重的精神艰难地求生,却为我撑起一片阅读的亮丽晴空。我觉得我的精神启蒙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我较同龄的孩子懂事,考虑问题也有独到之处,全得益于书本,是书本教会了我分析和思索。读《伐木人传》,我懂得了新生的共和国巩固政权的艰难,林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