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潢真人朱载堉》有感 ——"学有所专,乐趣和贡献同在" 程轩然 2015 年 12 月 20 日,范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帖说起了她中午受邀参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念祖老师发起的聚会一事。其中说到:"戴老师是《中国物理学史·声学史》的作者,在这本书中有对琴律做过专门的介绍,在戴老师的另一本著作《天潢真人朱载堉》中言出有据地对朱载堉的科学艺术成就做了详细的介绍。"朱载堉是《琴与诗书同行》明朝琴学史中琴乐律部分介绍的一位重点人物,是我们学习琴学理论的必学内容。看到老师推荐,当晚即网购了此书,准备读读,也就促成了写作本文的因缘。 我大概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当然看不懂的部分草草的带过。戴老师写的这本传记,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开篇由明史的社会背景与皇族的宗藩分封制说起,继而引出大环境下的小环境,即朱载堉的家庭;然后描述朱载堉的生长环境,受过的教育,一生的著作及成就;紧接着是详述"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创建过程和为验证其理论自制乐器以及音乐艺术方面的种种实践;最后的一个部分,着重介绍了他在其他领域的专业研究与成就,如舞蹈诗歌绘画、天文历法、数学计量等。此外,在总结的部分,戴老师介绍了朱载堉创建的"新法密率"在中国和西方音乐界的历史延续和影响。 书的结构已经引起了我极大的读欲和兴趣,因此我读起来也比较专注,几乎一口气读完。读后大感"好有感触,好有收获".主要体悟有以下几点,特来分享: (一)礼治秩序"古往今来",由政治制度中的"礼"看琴事礼仪学习的乐趣 封建帝王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削弱其子弟势力对自己的威胁,建立宗藩制。明成祖朱棣谋反成功后,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便制定更为细密的宗藩管理条例,以便更好地监管和限制其他藩王的自由。制度由人制定,而服务于人。从大的宗藩条例到细致的王府管治、营建与乐制,无一不体现着"礼"的延续、第 1 页 共 10 页完善和规范。从书中介绍的明史宗藩条例与分封部分来看,"礼制"到"礼治"的脉络清晰可见。制度一旦确立,管理职能部门便各司其职。由管理一个国家到管理一家公司,乃至管理一个家庭,"礼"不可或缺。"礼"是规范,同时也是特色,是无形的精神传承。 由此联想到我一直学习的琴事礼仪之事。从我学习古琴理论部分开始,在课本《琴与诗书同行》先秦琴学史中就有专门的一个纲目:"琴事礼仪".这贯穿了整个琴学史的各个历史时期。《礼记·曲礼下》说:"士无故不扯琴瑟";秦汉时期,蔡邕在《女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