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 为指导节水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推动节水技术进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订《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以 2010 年前推行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为主,相应考虑中长期的节水技术。 1. 总论 1.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 2200 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各地区处于不同的水文带及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水资源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和工农业用水结构不相适应。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1.2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约 400 亿 m3,水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地区工业与城市生活、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争水矛盾突出。部分地区江河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城市缺水形势严峻,缺水性质从以工程型缺水为主向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为主转变。城市缺水有从地区性问题演化为全国性问题的趋势,一些城市由于缺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活秩序,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1.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持续增长,用水结构不断调整。2003 年农业用水(含林业、湿地等)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己由 1980 年的 88%下降到 66%,工业用水由 10%提高到 22.1%,城镇生活用水由 2%提高到 11.9%。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不同,用水结构差异显著。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的增加,用水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对供水水质和保障率的要求更高。 1.4 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目前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 5-10 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仅为 40%-45%,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节水潜力很大。 1.5 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节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鼓励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 1.6 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工程等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全面推进节水工作。节水工作要实现“三个结合”,即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引导相结合。 1.7 《大纲》重点阐明了我国节水技术选择原则、实施途径、发展方向、推动手段和鼓励政策。《大纲》用于引导节水技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