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拿贪腐官员的个人修养说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之二 之二 看《永远在路上》,一个有趣的观感是:这些落马官员们在台上台下都喜欢谈道德、谈个人修养,只是台上台下风景别有不同罢了。大权在握的时候,主席台上谈为官之德,往往是引经据典、义正辞严,华丽堂皇有余,真诚实在不足。不仅是对台下大大小小的参会官员看,还要见报上电视成为重要讲话号召所管辖范围内的广大群众一起学习,这样的讲话稿十有八九恐怕也是秘书代拟,言到心不到的居多吧。否则,若真的把当年在台上说的这些教育别人的道德修养谆谆告诫往自己心里流淌只言片语,又何至于今日。从文字水平和表达效果上看,反倒是一朝落马成为阶下囚以后的忏悔录更口语化、更耐听,只可惜已经是眼前无路想回头而不得了。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注重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传统中国幅员辽阔、风土情境不一,在社会治理物质技术手段不发达的条件下,要维护广大政治体的有效运转,除了对官员的制度性约束之外,不得不倚重官员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弥补制度大厦的罅隙,甚至于将道德修养本身提高到了制度组成部分的高度,“政治道德化”甚至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在现实中也出现了各种弊端,用道德热情代替实际治理经验,形成所谓“清流误国”,“平日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甚至于道德理由本身成了攻击人的借口,混淆公共政治生活与私人道德之间的界限,深文周纳以理杀人,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的礼教”了。因此,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导师、日本近代化之父福泽谕吉在其《文明论概略》开篇就着重谈区分公德私德的问题,实在是不乏远见。但是尽管如此,注重政治道德本身还是应该提倡的,在法律政治制度之外,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必要的,否则只会在制度万能论的幻想下为道德虚无主义作掩护。但是问题在于,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道德准则作为对官员的要求。第 1 页 共 6 页重视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是必要的,但是“道德”“修养”不是空洞的,更不是超阶级、超历史的一般教条,而是有着特定的具体的社会政治内涵与社会阶级属性。固然,在宣传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实行冯友兰所说的“抽象继承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中一般性概念加以提倡,不论是孔子的“为政以德”还是林肯的“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在宣传上都可以作为我们廉政文化的宣传口号之一。但是,如果仅仅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