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工作复原力理论与技术》有感 你的成长过程都顺利吗。有无难忘经历。面对逆境,你当时的反映是什么。给你的影响是什么。你有没有走过来。又是如何走过来的。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悲观、多愁善感的人,总是会阴郁,陷入自己的情绪中。回顾自己的人生前半结,自我认为不是很顺利,每一个阶段都走得很辛苦。 小学他懵懂,只记得自己还不会照顾自己,很多事都没有意识,通过听父母、自己回忆,脑海里这个阶段形成的印象就是邋遢、不会收拾自己、产生很多麻烦。初中学习一般,学习很辛苦,来来回回骑车往返学校,那个时候好像就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整天挣扎在寻找认可和温暖,和很多人都产生过矛盾,极其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支持。 高中没什么记忆深刻的,就是人际关系不好,留下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大学和宿舍人关系也是处于时好时坏中,和玩的不好的以一种强硬方式进行对抗,关系好的相处久了时而矛盾,时而斤斤计较,时而很好,大学给我的印象就是孤独、宿舍关系不好、自卑。 研究生阶段读了一年半,自己留下的标签就是成绩不好、师门印象不好、宿舍关系不和、自卑、不招人喜欢。 反观 20 多年,好像深受人际关系的困扰,一直做不到轻松应对人际关系,也做不到成为一个人人喜欢、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哪怕不好不坏的印象的人。 研究生阶段,通过读书和再次的试错,才开始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一直不快乐的根源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好像一直在寻找改变的方法和途径,却一直无果。我在想我读社会工作 6年了,它带给我的影响或许就是更好的认识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问题。 有时候会把这些问题全都归咎于家庭,怀疑一个人是不是这辈子都难以逃脱家庭的束缚和留下的印记。偏执的任务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极端、特别强硬,一直是家庭的影响。 印象中父母总是处于或大或小的家庭冲突中,严重的就是第 1 页 共 3 页父母打架,印象深刻的是初中的时候父亲一个杯子扔向母亲,牙齿都换了新的,嘴巴缝了针,那时候还小,不知道母亲忍受了多大的屈辱和怨恨,才得意坚持和父亲维持生活到现在。还有去年寒假,我在卧室睡觉,听到激烈的谩骂、争吵声,推开他们的房间,父亲拿着拖鞋在打母亲,事后母亲除了哭和谩骂,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离家出走,这场争吵得以慢慢缓和。除此之外都是很平常、我们都已习惯的谩骂、赌气。前两次严重的打架原因如出一辙,就是母亲最受不了自己辛辛苦苦、做牛做马挣来的钱,父亲总是擅作主张、背着母亲进行处置,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