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小章节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章第四篇论述的问题是“机器和大工业”。18世纪的时候,英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机器的时代。当时的机器是以蒸汽机为动力,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机器代替人力劳动。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机器的出现,使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厂。从此之后,自耕农阶级消失了,而资产阶级开始崛起。正如书中所论述“机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良好手段”,机器的出现,大大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那么,“大工业”是什么。大工业就是借助于机器来生产的大工厂,它的生产资料是机器。大工业是伴随着机器而问世的,而它的问世毫无疑问给传统手工工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不断更新,优胜劣汰是社会上的生存法则。手工业的没落,也意味着大工厂也会有一天没落。那么,大工业该如何才能永葆青春。书中给出了答案----“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能自立“。 机器,实际上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利器。一件商品,经过机器的处理,机器所磨损的代价就要加在商品上去,所以商品的价值就会随之升高。然而,大工厂是把商品的价格降低了的。原因在于机器把生产效率提高了。机器磨损的代价远小于机器提高效率的收获,所以商品最终的价格(相对于手工产品),是降低了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机器的出现无疑是降低了他们购买商品的价格。然而,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受到的剥削更彻底了。资本论中说道“机器从一开始,在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的领域的同时,也提高了剥削的程度”。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分析:机器的出现使商品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工人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也就是说,机器抢了工人的岗位。因为机器更快,更加任劳任怨,它们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却不会发生工作纠纷。很明显,资本家们更愿意使用机器。但是,大工业的运行还是需要一定量的工人操作的。于是就出现第 1 页 共 32 页了岗位供不应求的局面。工人们为求上岗,往往压低身价。这就给资本家们创造了剥削得更加彻底的机会。虽说机器出现之前,工人就已经被剥削。但机器出现之后,工人们更加苦不堪言。此外,资本论中还提到两点资本家们加重剥削的途径:一是提高机器的效率,二是扩大工人看管机器的数量,即扩大工人的劳动范围。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机器既然威胁到工人的生存,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可是,工人反抗的对象不够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