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赴龙场王学圣地参观有感 王学圣地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你去参观过吗。这个过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下面的这篇范文大家一起欣赏。 致良知以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洞回来,已过旬余,心中反复念叨最多的就是这四句话。这四句话是阳明先生《传习录》中教学的心得总结,称为:四句教。细想阳明心学体系,其思想精髓尽在其中。 阳明认为。心是人的本体,无善无恶。意念一动就体现出善,体现出恶。所以,阳明要教人知善知恶,要教人为善去恶。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以孟子为主的人性本善和以旬子为主的人性本恶就争论不休,人性善恶问题一直以来未有定论。阳明提出心本体论无善无恶,指出有善有恶意之动,善和恶是通过意识活动反映在对事对物的行为上。 这让我们想起禅宗最出名风动幡动争论问题。 禅宗六祖慧能承继五祖弘忍依钵,到法性寺受戒宏法。到法性寺当天傍晚,众僧聚集大雄宝殿,准备听住持方丈印宗讲法。这时佛像前所挂的长幡被风吹得飘扬起来,一和尚说是风动,一和尚说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幡动,其他和尚参与争论,一时脸红面赤。风动者认为,没有风动,幡就不会动;幡动者认为,没有幡动,怎么知道风在动。在争论不休时,慧能出口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众和尚大惊,觉得很新鲜,但又能理解,就停住争论。这里的风动幡动争论问题,两个本体风和幡,两个本体虽有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却忽略傍观参与的第三个最核心的本体人、人心的体认,没有了人的主体意识的感受体认,就无所谓风动、幡动的问题了。回到人性善恶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没有人的思想意识反映,没有做人做事行为反映表现,也分不出善和恶的问题。故老子《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所以阳明主张: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第 1 页 共 3 页知是阳明心即理核心。在阳明心里,良知是人的道德原理和道德原则,也就是人行为做事的根本遵循。致就是良知在对事对物上的具体体现,具体反映。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致吾心之良于事事物物。《寄正宪手墨二卷》:阳明说吾平日讲学,只是致良知三个字。所以,阳明要求格物致知的功夫主要用在致良知上,核心是为善去恶。 而心即理的思想,若没有良知为轴心,实难让人信服。而阳明之心,为天地良心,充满社会道德理性。我们常说天地有正气,社会有良心是也。这与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