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读后感——关于个人成长的思考 原创:红尘 继《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之后,这是古典老师第三本书。 古典何许人也。新精英生涯创始人,他曾是新东方优秀教师,因目睹无数中国教育下的一流人才的迷茫和纠结,意识到"找到自我"比"去好大学"更重要,2007 年转型做生涯规划,专注于该领域十余年。 作者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目前这个时代的特征: 信息变多,思考变浅; 机会变多,竞争跨界; 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一方面我们获得信息越来越容易,创业门槛越来越低,机会也越来越多。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注意力随时都会被外界各种因素干扰,创业门槛越低,意味着竞争越激烈,单点突破的几率越来越小。 我们拥有的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大脑,装着工业时代的思想,却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 首先,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下边这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做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第一步,你要圈出 25 件你特别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第二步,圈出 5 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怎么办。 有人说,我懂,然后就集中全力马上开始做这 5 个,有机会再去做那 20 个。 完全错了。 巴菲特说,接下来,你这一辈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第 1 页 共 3 页外那 20 个目标。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 5 件事,已经非常非常难。这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 20 个,它们只是幻觉;那 5 个勾勒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你。 当你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达成的路径,对内是个人成长,提升个人价值;对外是顺势而为,放大个人价值。 关于个人成长,有两点体会深刻: 1)带着问题去学习。 《终身成长》一书中谈到的两种思维模式能很好的说明学会提问的重要性。 固定型思维模式,是我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做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我有了目标,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去成长,虽然人先天的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被问题拍肩膀,总比被现实抽嘴巴子好,好问题比答案还重要,"功利式"的学习方法是带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