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探究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合作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唯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的潜能,创造奇迹。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中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抓。低年级的学生好奇、活泼,正处于对知识的吸取阶段。但是,低年级学生刚进入校园,能力方法都十分有限,单独的探究只会使学生学得吃力。大家合作学习,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还能真正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任教于低年级三年多来,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学生的积极和热情。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已不再新鲜。而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习小组,逐步掌握合作技巧。 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培养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为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的: 1、 分阶段培养学习小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认识“>”“<”“=”时(一年级上册教材第 12-13 页),我让每两个学生,用学具盒里的三角形和圆形,照着书中图片的样子摆出来,一个摆,另一个就说,三角形比圆形多,所以 5 比 3 大。4 个和 4 个一样多,我们就说 4=4。这种分工明确、操作简易的合作学习学生较感兴趣,并能顺利地进行。 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 3 人、4 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在多人小组建立初期,由组织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对本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形成了合作的意识,掌握了交往的技能,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2、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已,开始“乱说”起来。主要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因此,我认为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