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 | 语言学午餐2014-10-24文/刘润清 不论大学老师还是中小学老师,每次去上课,心里总要有点什么追求。我把这种追求分成五个境界,或叫五种层次。这五个境界从低到高是:第一,起码要充满信息(information);第二,尽量让信息都是事实(facts);第三,最好把事实放在一个系统中成为知识(knowledge);第四,更理想的层次是让知识充满智慧(wisdom);第五,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智慧上升到哲学(philosophy)。 第一境界:充满信息 老师上课起码要有信息。看上去这个要求过于简单了。其实不尽然。真的有点老师上课,前 20-30 分钟是胡扯。前几年,有位老师每次上课先讲几个文化大革命的小故事:某某被红卫兵揪出来了。他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们却早听腻了。另一位老师每次上课都用 20 分钟讲自己写了什么文章,搞了什么科研,自吹他是中国认知语言学的第一人。还有一位讲法律的老师每次上课都要接一两次手机,一接就是十几分钟;开始回来还向学生道个歉(“不好意思,案子太大了,几十万呀!”),后来就理所应当了。这些人的课上,信息量很小,他们在浪费学生的时间,等于“杀生”。他们的信息无异于“八卦信息”。 我相信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都是有用的信息。如果老师想加些课外内容或举个例子,也应该是有根有据的信息。比如,“动物世界”栏目上说,美国有一种蝉,幼虫在地下生活 17 年,然后某天晚上在 4000 平方米的地面上,忽然有数百万只蝉同时从地下钻出来,场面十分壮观。非洲有种松果蜥,雌雄每年定期约会,交配生子,厮守 20 多年;他们行动缓慢,常被汽车压死;一个死了,另一个为其守丧五六天,像是在哀悼他。“泰德”报告中,某位演讲者说美国新闻中,国际消息很少,仅占 1%。她统计了 2007 年 2 月份的各大媒体的报道。当时朝鲜正在拆除核设施,印尼正在遭受洪水袭击,巴黎环境大会出炉的 IPCC 报告正在大谈温室效应。而美国的国内新闻占了 79%,剩下的 21%大部分是关于伊拉克的;关于俄罗斯、中国、印度的新闻不到 1%。而国内新闻中,占绝对篇幅的是美女艺人安娜·尼克尔·史密斯之死。所以,美国人对世界了解很少。像以上这样的信息,就不是那么“八卦”。 第二境界:尽量让信息都是事实 信息有真有假。在课堂上提供的最好是真的。这是第二境界。常言道,“眼见为实”但我们课上讲的东西不可能都是我们见过的。再者,这个说法并不科学: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光、电、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