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VIP免费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_第1页
1/1
《景德传灯录》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天,马祖正专心坐禅,师傅怀让见状暗自好笑,明知故问道:“你坐禅为的是什么?” 马祖回答说:为的是“作佛”。 怀让于是捡起一块砖随地磨了起来,闹得马祖心烦,问:“师傅是在做什么?” 师傅答道:“磨作镜。” 马祖纳闷:“砖头怎么能够磨成镜子呢?” 师傅反问道:“坐禅岂能坐成佛呢?”马祖不能理解。 师傅怀让进一步解释道:“就像牛拉车一样,它如果不走,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马祖无言以对。 师傅又说:“你学坐禅是为了成佛。可否知道成佛是靠心悟,而根本不是靠坐出来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者一个基本道理:当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思考如何“攻心”才是上策,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心理品质等各种优秀素养的人才。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去贴近学生,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同时,更要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学生,探讨更好的教育方法。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一本教育专著《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中有这样的阐述:“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所谓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或多或少都要遇到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那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去关爱后进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