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在接近理想时转身出处:百家讲坛(红版) 11 年 3 月刊 作者:熊西平鹿门山孟浩然是继陶渊明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重要的田园诗人。读孟浩然的《春晓》,再读陶渊明的诗文,可以分明感受到,陶渊明是呼吸不了官场的污浊空气而最终欣悦田园,孟浩然却是一生与仕途无缘而醉心终老田园。田园的个中滋味儿,他们的感受应该大有不同。孟浩然出生在襄阳的一个书香门第,是我国历史上最理想的所谓“耕读之家”。这为他一生读书、求仕、隐居、游历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唐代的襄阳为山南道所在地,是都城长安通往东南广大地区的门户、关津,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加之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使少年孟浩然视野开阔,他常与弟弟孟洗然、张子容、王迥等同乡学子纵情山水,互励心志。襄阳的鹿门山是一座神秘的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山。汉末名士庞德公在此隐居,后来孟浩然、皮日休亦相继在此隐居,所以后人称鹿门山为“圣山”。唐中宗景龙二年(708 年),20 岁的孟浩然与张子容一道隐读鹿门山。山水胜景,道德灵性,深深浸润了孟浩然,也点燃了他清明朗润的诗歌灵气,可以说,鹿门山是孟浩然一生的思想道德底气,也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澎湃源头。三年后,好友张子容入京应试,孟浩然作《送张子容赴进士举》送行。这是一件很令人不解的事情,难道孟浩然读书不为仕途?绝不是。唐代入仕的道路,科举是一条,靠高官权贵推荐也是一条。前者的道路狭窄但是前景广阔,浪漫而恃才放旷的人多选取后者。孟浩然看重的是后者,可是,热衷进仕的孟浩然能通过被引荐而走上人生通达的仕途吗?在路上要想被引荐,首先要遇到能推荐自己的力士。孟浩然遇到的第一个力士是张说。张说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历经武后、中宗、睿宗、玄宗朝,是盛唐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唐玄宗开元四年(716 年),中书令张说被贬为岳州(今岳阳)刺史。在风景如画的岳阳楼,张说常以“诗酒笔会”,遣怀娱情。第二年夏秋之际,29 岁的孟浩然首次离开襄阳,开始他的南北大漫游,他经汉水至江夏(今汉口),溯洞庭湖赶赴张说的诗酒笔会。诗酒酣畅之际,孟浩然赋诗一首:“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张说对这首写洞庭湖咏怀寄望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孟浩然的才华也是大加赞赏。从此,孟浩然的诗名和才智走出了襄阳,开始“有声于江楚间”。开元六年,张说由岳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