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四单元教学一得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中学 张腊梅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只是一个范文、一个例子。”怎么从范文中学会作文,怎么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写作能力。我遵循:读范文指导作文,写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让学生踏踏实实从课堂语文教学中学会写作的布局谋篇、起承转合。课本例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处处可学,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自己的教学能力确定学习重心,一课一招,方能招招有效。以八年级第四单元课堂教学为例写作需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人生可谓快哉!尤其在现代社会,背起行囊去远游的机会越来越多了,锦绣中华、缤纷世界……倘若有兴致,就拿起笔记下自己的行程,将多一份美好的回忆在心头!怎样写好游记文章?我从课文中找方法。课文借鉴:《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于 1997 年畅游阿里山之后所写的一篇佳作。此文为我们展示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读之难忘。其写作上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就让我们品其构思精妙之美。 文章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按照游踪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依次写下来。但是他不仅避免了叫人生厌的流水帐式的写法,而且通过巧妙的过渡手法,在时间的推移里,让内容逐层深入,令结构摇曳生姿。 文中第二段,“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是第一个推进文势的句子,由此作者开始了他的阿里山之旅。文中第三段第二个推进文势的句子出现了。“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文章内容进一步加深,并且展开了下面的一系列美丽画卷。直到神木出现。借助于它们,文章便呈现出层层推进之势,有一种多姿多彩的感觉。文章以《高山青》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最后一段,仍用《高山青》来终结,再次强调“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线穿珠,妙不可言。以歌开头,用歌结束,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其结构美实在值得学习。 《美丽的西双版纳》小标题结构值得一学,不用细细去读,粗粗一浏览,我们便知道了西双版纳美在“高高望天树”的挺拔珍贵,美在“竹楼映蓝天”优美生动,美在“悠悠野象谷”的恐怖有趣,美在“妩媚傣寨水”的风情万种,美在“笑对生与死”的豁达人生态度……这就是运用小标题的力量之所在。五个小标题统领五个片段,每一个小标题都有概括性、准确性、鲜明性、得体性的特点。观之,赏心悦目;读之,朗朗上口。它们分别概括了西双版纳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和人情,为我们了解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