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教育,顾名思义,教书育人。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作为教育最前线的教师却忘记了教育的育人一项,只是单纯地教书,灌输给学生的知识量成为衡量教书成果的工具,而学生亦成为学习的机器。 每当看到打着瞌睡的学生,每当一片片纸屑在漫不经心中从眼前飞扬而过,每当粗鲁的话语刺激耳膜,每当学生的背影出现在游戏厅,每当""我都为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而感到羞愧,小林宗作先生的笑容似乎隐隐可见,床头案边陪伴着我的《窗边的小豆豆》也继续给我打气,鼓励我前进。 出版于 1981 年的《床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小林宗作校长的教育目标,引其原话就是“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在巴学园中,处处体现了小林校长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学生的良苦用心。他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学生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社会情理等方面的塑造。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完整的人”。 我们的教育欠缺的正是对人的关怀。“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第一次见小豆豆,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而我们,没有一个老师会耐心听学生讲一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个老师肯多用心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感受,校长就更不会笑眯眯地找学生聊天谈心了,他们关注的只有成绩。那么,每天都是超负荷的学习,超长时间的拼搏,成绩如何。不尽如人意,我们学校第 1 页 共 11 页从建校这些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屈指可数,我们所在的 XX 市考上清华北大的也是寥寥,而我们所在的省,山东,被誉为“高分低能“人才的产出地,就是中国又如何,高尖精的人才上大学时便流出,甚至有钱的人家及早地将子女送往国外,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教育的不合理,在育人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记忆中深刻的是“巴学园”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于是小朋友就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