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定稿] 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下面播送新华社通讯“塞上红烛”记支边教师冯志远,扎根宁夏 42 年教书育人的动人事迹"一个沙漏牵一生兢兢业业安抚万千灵魂;半鬂白发述过往无怨无悔提携芸芸后辈。一个电影、一次洗涤,淘尽心间纷纷扰扰,一次电影、一份感悟,逼出人性伟大剔除渺小,他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从遥远的江南而来,没有马蹄的嗒嗒,他不是过客,是飘落到这片生长着红枸杞地方的归人。 1958 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一去便是 42 载春雷夏雨。 驼铃传来,辽远了记忆,在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在张建华想要上学的诉求中,你出现了,满带着年轻的希冀和知识的力量。在落后地区,人民对教育的轻视可想而知。一边是同学想要上学的言辞切切,一边却是家长的漠视。在多少的时间里,你要一遍遍的向家长讲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使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在面对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的问题上,你就想出让同学融入其中的教学方式,其他老师诙谐的一句玩笑:“冯老师让同学扮驴,同学不扮,他就自己扮。”正验证了你敢为人先“不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课方式。 在一次恶意的玩笑中,你离开了爱你的和你爱的孩子们,那一排排送别的蜡烛其实是想要为你照亮回来的路。而你又辗转到帝关中学,夜以继日的超强度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你的视力急剧恶化,那一年你 55 岁。在支吾未朗诵完毕的《岳阳楼记》中,在黑板上几个写重的字上,你明白,这一天还是来了,回到宿舍你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墙之隔,仿佛是天地的距离,外面是守候你的学生,里面是沉思的你。学校考虑冯老师的情况准备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让你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但是那份对这土地、这人的眷恋让你无法舍弃,你向校长拿出了早前背的课请他检查,希望可以留下来。你说:“上海第 1 页 共 11 页不需要你这样的老师。”你说:“让你完成最后一课。”一篇《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也是你对教育的矢志不渝。那字正腔圆的诵读,是一个人民教师发自内心的呼喊,“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终于,你还是留了下来,用以有知识为学生讲历史课,饭间同学们会求你讲课趁机夹菜给你。那心照不宣的爱令人动容。就这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