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读”先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后反思从化市雅居乐小学 吴山花2010 年 12 月 14 日古诗教学“读”先行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后反思一直以来,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备课时,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是该继续渗透、巩固我之前教给学生的学习古诗“四读法”,还是以教材中的送别诗为教学的“点”,铺开古诗中送别诗体教学的“面”呢?即,是先教会孩子们学1会读诗、让孩子们爱上读诗!还是先让孩子们认识送别诗,积累送别诗,理解、运用送别诗?思索再三,我决定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中,让孩子们先学会读诗、爱上读诗。因为,会读诗、爱读诗应该就是学习古诗的地基。先把学习古诗的地基打牢了,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再在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中,铺开送别诗教学的“面”。古诗教学,我比较主张在熟读中成诵,在熟读中理解,在熟读中感悟。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继续采用学习古诗的“四读法”教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千古名送别诗。所谓“四读”,即:读、吟、咏、诵!一“读”,定位在读准诗歌的字音;二读是为“吟”,即读准诗歌的停顿、节奏;三读称“咏”,一咏三叹,反复诵读品味诗中的意境;而第四读则是一种出诗文的状态,是谓“诵”;即在“吟”、“咏”的基础上,“诵”读出对诗歌理解与感悟。然而,一节课他下来,感触颇多,遗憾亦不少。就先谈谈收获首先,四读法的介入教会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在课堂中始终以法导学,授生以渔。为今后古诗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充分调动孩子多方的感官,引领孩子进入诗境。如生闭上眼睛听老师伴乐朗诵诗歌,想像诗境!从李白深情的眺望到想像孟浩然在船上的情景,感受俩人的深情厚谊。再次,生字教学在孩子们已经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一个比较有趣的“考考你”完成。简单有趣而又比较有指代性,关键是达到了省时,有效地教学生字的目的。然而,整节课上完,我的感觉不是愉悦,而是:累、沮丧!教与学似乎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没能很好地交汇在一起。诗歌打动了我,却打动不了孩子们;我满腹激情,孩子们却波澜不惊!整节课 最缺乏的就是师生之间的碰撞,生生之间交流的广度与是深度也遗憾地不足。首先,我想我这一节课应该没能很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理念。因为刚开始读诗时,学生读得不太理想。我就因此焦急起来了,因为:这是我来流溪的第一节公开课,可得上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