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的文化读后感 导语。一个人身上要拥有真正的文化,首先应当不再“扮演”文化。真正有了文化,就不会再“扮演文化”。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篇一: 《身上的文化》说的很好。“一个人身上要拥有真正的文化,必须先 X39;祛病‘,再’进补‘,这就是体现为两个’不再‘,两个’必要‘——第一,不再扮演;第二,不再黏着;第三,必要贮存;第四,必要风范。” “攀比”似乎是这个社会的通病,二十多年前,在上海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乘客没有买票,对工作人员检票时说的一句话愤慨:“逃票要罚款”。于是搬弄出他儿子已经是硕士这样的头衔来遮丑。那时,整个社会经济不够发达,正是改革开放发展的时候,大家就在攀比“文凭”。接着,社会经济飞跃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这时又开始有人攀比财富。现在,富人也越来越多了,就开始攀比孩子的文化程度,似乎这些就是地位的象征。 其实,自身的文化并不是攀比来的,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不需要和别人攀比。就好像你熟读古诗就不必在和朋友交流时”之乎者也“地套用,你懂得讲英语也不必时不时混搭几句英语,让别人半懂不懂。这就是”不再扮演“。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文化的必要贮存。前段时间新闻报导国家对全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生每人发放一本《新华字典》,对于刚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的中小学生来说,这是好事,《新华字典》可以说是一本认识汉字的权威工具书。但这一件好事却在一些地方给当地的教育工作工作者毁坏,XX省教育厅给学生发放劣质的《学生新华字典》,书中错误率已经超出国家销毁的标准 5 倍,云南 XX 县区给学生发放了盗版印刷的劣质《新华字典》。为了贪图利益,连学生小小的一本《新华字典》都要榨干,这不能不说这些教育工作者没有文化,而且还在毒害文化。 在我看来,”有文化“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但我们不第 1 页 共 4 页可做到”没文化“。 篇二:身上的文化原文 20 年前,在上海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工作人员开始查票。查票很安静,工作人员只对乘客点一下头,乘客看一眼他的胸牌,便从口袋里取出票来。工作人员立即用红铅笔在票上划一下,便把脸转向另一位乘客。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一点声响。 终于,有一位中年乘客拿不出票来。工作人员说。“逃票要罚款。” “逃票。”中年乘客激动起来。因为一个“逃”字,完全排除了遗忘的可能,听起来很刺耳。他看了一眼周围人的脸,发现大家都有点幸灾乐祸。乘公交车太枯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