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的使用和有效教学 作者:李琴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教材的变化经过多年的新教材的使用,我认为:新教材与以前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性。例如,八年级教材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时,用了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时采用的方法。如图:方法一、将两根木条 AC、BD 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 AB、CD 平行的放置,再用木条 AD、BC 加固,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法。和以前的教材相比,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二、教学的变化全新的教材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问题意识。以前教师头脑中具有的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几个想法:⑴ 大量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情境化”提供了可能,因此要把抽象的数学材料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在应用型类型课的设计上,要多举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学生动手、小组合作的方法搜集信息,教师从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动,动手到什么程度,到哪一步,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就象我们写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比如:在初一教材“100 万有多大?”这节课的设计:第一、本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大数,培养数感。因此在课前设计一个让学生收集数学数据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报纸、书籍中收集大数,体验生生活中随时随地离不开大数。从而提高对大数的认识。第二、引入活动的设计,设计让一名同学扮演中了 100 万元大奖,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第三、小组活动,4 人一组,一台天平,绿豆若干,估测 100 万粒绿豆的质量。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得出了多种估测方法,各个小组经过讨论、尝试、真正体现了小群体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