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有策略的教师》有感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做有策略的教师》,作者思想深刻,能够用真实实例来打通思想理论与教育现实之间的通道,通过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着教育者运用各种教育的结果,我体会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 陶行知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书中给混世魔王的个性考试一文,讲了一位老师给一个极不喜欢学习的学生设计了一个个性考试,只要他能考 0 分自己就辞职,运用这样一个考试,最终这个教师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据此,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它也将成为自己教学上的灯塔,能确定我们教学的航道。 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注意到学生才能存在的差异,指出:一个青年比别人更适合于研究历史;一个人宜于写诗,另一个人适合于研究法律;有些人也许只宜于送去干庄稼活。因此,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能力、资质,区别对待,进行教学。例如,他注意到:有些孩子是懒惰的,除非你激励他;有些孩子一听到吩咐就发怒;恐吓能约束某些孩子,却使另一些孩子失去生气;有些孩子由于持续的勤劳而得到陶冶,另一些孩子因短期的努力而成就更好,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他最有才能的方面得到发展。 二、教育需要坦诚 一颗心需要另一颗心坦诚相待,从前,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这一带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我就会给你100 两金子。但是等到被渔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 10 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一个以打鱼为生的人,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最后渔夫只拿了十两金子就走了。没想到后来那富翁又一次翻船了。有人想要帮助,可那第 1 页 共 2 页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没有人帮助他,他就被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守信,就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教育也需要坦诚,咱们都知道古时候著名的曾子杀猪的故事,而在这本书中有一篇监考,我睡着了的文章,也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位教师监考时,由于吃了感冒药,把自己很困要睡一会的事,坦诚的告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