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林俊德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林俊德同志心得体会 —科技战线的一面旗帜 今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学习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他扎根大漠 50 余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即使是永春这个较为偏僻的小山城,也会有伟大人物的出现。 林俊德,1938 年 3 月,出生于闽南山乡 XX 县区,新中国成立时他刚小学毕业,是靠政府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因此,他学习很用功,两年中听了十多门功课,门门都学有所获。他说,这段学生生活,给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底子。打小在山中长大,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也给了他山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激情。他不怕吃苦,喜欢迎接新的挑战。他认为,能吃苦、能抓住机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1993 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可他在 1994 年 6 月千里返乡,却一路乘坐火车硬席。 林俊德院士,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1964 年 10 月 16 日,在他和(一篇带来更多轻松)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1 那年林俊德所在研究所搬迁到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地区,他又在大山深处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由于核试验工程存在放射性污染,因此爆炸后的设施破坏状态监测显得格外重要。林俊德指导完善了核试验的工程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院士甘苦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第 1 页 共 9 页人憔悴”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子之心的写照。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林俊德院士说,和许多人走过的人生道路一样,他的人生道路也不是笔直的,也有波折。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