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VIP免费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_第1页
1/3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_第2页
2/3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_第3页
3/3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 散文家钱汉东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炽烈热情,工余之瑕,浸沉于古玩鉴赏,达到入迷的程度。鉴赏必须要有实物,博物馆的大门敞开着,但不可能天天泡在博物馆里,于是他开始从市场、甚至摊贩手里,逐步精选了一些瓷器收藏起来,晨风月夕,加以观摩甄审。就这样,他对瓷器从鉴赏走向收藏,再迈步跨入了瓷器研究者的行列。这一发展的过程顺理成章,但在当初,他自己未必料想得到。 20**年 6 月,钱汉东的在学林出版社问世。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为之写了序文,指出“他用散文笔调轻松地品赏古陶瓷,用文化人特有的视角写出了他内心的真切感受。”对这本书的文风和可读性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另一篇序文是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写的,对书中所收、诸文的学术成就也作了毫无保留的肯定。出版不久,就被 xx 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 20**年读书活动用书,也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有力的证明。 的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钱汉东又有研究瓷器的新著出版,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学术界,应该说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大事。 把和两本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在三个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一、钱汉东当初从散文家的角度,写鉴赏瓷器的文章,主要是凭兴趣,而且只能“有啥写啥”,用了较多的释文以及 20世纪 30 年代考古家尹达的论述。图片则是蛋壳黑陶高柄杯、黑陶罐、黑陶圈足豆三帧。主要论点认为当时人们用黑陶作礼器、神器,所技艺显得特别精巧。在的则是作者亲自到离青岛不远的胶州三里河村实地考察龙山文化的调查报告,也引述了 1974年、1975 年在遗址发掘的经过和收获,内容自然丰富多了,图片也作了调整。 把的等文和的等文作比较,都会发现虽然内容大体相似,但后来写的更准确、更全面而系统化,而且经常有新的第一手材料。 第 1 页 共 3 页 又如反映辽代契丹文化的赤峰窑,未有记载,作者为了填补这一巨大空白,亲自于 20**年金秋到了 xx 市西南 60 公里的缸瓦村,对现场作了周密的考察,并与 xx 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作了学术交流,写出了图文并茂的一文,对辽金元文化贡献甚大。这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钱汉东立志要展示中华古代名窑的全景,所以凡是中国陶瓷史上所有的空白凡是能填补的,他都填补了。 二、经过对中华名窑的全面考察,他对每一座名窑的历史演变,整个兴旺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名窑之间彼此的关系有了系统的认识,甚至国内外的前辈学者对中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