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何青青(西飞一中,陕西 西安 710089) [摘 要]面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本课题以环境教育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了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生物课程的改革,为素质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意识;生物教学;教学实践;实验研究[作者简介]何青青(1971-),女,汉族,硕士,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环境教育。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入手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怎样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面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本项研究以环境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了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一、环境教育综述(一)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1、环境教育的概念环境教育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环境教育的目的普及环境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正确理解,增强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感。3、环境教育的历史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促进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公害事件,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人们必需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背景,联合国于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关人类环境的会议,我国当时也是出席会议的 113 个国家之一,会议产生了《人类环境宣言》,决定在内瓦毕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等。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就是在这次会议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环境教育也就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开始萌发了。1977 年,在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的第比利斯市召开了又一次大会,这次会议进一步对环境教育的原理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发表了《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指出环境教育应向各个层次的所有人,应包括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大众媒体必需担负其重要责任,为实现环境教育的使命提供巨大的资源;环境专家和那些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人,在接受环境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掌握这方面的必要技能,充分认识其自身的职能。这次会议带来了环境教育的高潮。 1992 年,在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