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当年初遇时》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讲诉钱钟书和杨绛年少相识乃至幸福相守一生的那段被埋藏在历史风尘中的一段岁月。 最一开始看这本书的第一章节,只觉得朱云乔这位作者是无病呻吟,虚填字数却无实际内容只为谋求以量计算的稿酬,简直是要对这本书嗤之以鼻,弃之不顾了。幸而专业课内容实在枯燥乏味且看不出有何益处,使得我无聊至极,转而课上续读此闲书。 书中从两位少时便讲起,一位是书香门第翩翩好儿郎,一位是苏州名门,大家闺秀。原本我以为,哪怕是再出彩的文学大儒,少时也该是顽劣不堪,丝毫不沾书边。原来竟是我想错了,钱钟书小时起便对书籍迷恋阅读,可谓海量阅读,只泡在书海里。我看作者写道钱老看书不太忌口,却尤为钟情古文学史。想到自己前两年逼迫自己专看什么世界名著畅销书籍,往往看得自己烦闷不堪,更不知书籍所云为何。其实现在回头想,又何必呢。到书馆转转,挑几本感兴趣的,哪怕不怎么出名,只是小众化读物,如若作者能写到我心坎里引起我的共鸣,那才真真是叫做书中知己。偏只追求一个看过的虚名,到底也没获得什么,赞赏奖励没一个来到(当然,也不是为了这个而读书),不如循着兴趣,最起码能落得个自己开怀乐浸书中的结果。今后,还是对自己爱好兴趣之物表达地更为坦诚些的好。 年少时光里,他俩相遇相知。现在去看那时,简直就是有命运在前牵着线一般。如果钱钟书不是一副书呆子气,凭着自身才气家室,怕早就被其他女子妥妥定下,如果不是杨绛汲汲要入清华园读研,二人无法在最美岁月相遇,又怎能此后牵手一生。在这些文字处,我颇有些感慨。首先一点就是,这年头,就是个看脸的时代,甭说这年头了,就钱老那年头。如果杨绛杨先生长的泯然众人甚至蓬头垢面,如何吸引得了这位埋首书本嫌少抬头的大书虫一见钟情。而杨绛爱的是钱钟书的书卷气,清华园内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青年才俊来来往往必是络绎不绝,杨绛相中钱钟书,怕也是情之所至,知其必是自己爱的那一款。想来我这至今桃花未表一朵的老姑娘也合该放宽点儿心,没准第 1 页 共 6 页我那独爱我这款的男子也正在某研究生院或某处做着自己的事儿,无意识地等待着某日和我的相逢呢。 随后两人先是携手牛津,后又留学巴黎。在民国那样的时代能有这番财力供其四处游历,甚至求学国外高等学府,这也非是寻常人家所能做到的。可见家庭里经济宽裕,的确是为子女提供了极好的生长学习环境。再想到如今 21 世纪某些骄纵跋扈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