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体育也不例外,现代体育教学不仅仅在于充实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要求学生灵活、反应灵敏,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求知探索,求异思维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如“持轻物掷远”一课,比比谁掷得远,我们将具体练习方法请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结果,各种掷的方法都有,方向距离各不相同,百花齐放。然后,让学生在创编练习中发现了几种主要掷远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好动、好奇、好胜、好玩、好模仿。但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合理运用讲解法、示范法,做到形象示范、精讲多练。要充分相信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更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体育锻炼中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运动中的创新意识或鼓励他们提出创新性的建议。针对儿童特点,讲解形象化、趣味化、儿童化,语言简短扼要而有重点,多用比喻有趣的讲解;示范力求做到生动形象、逼真优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会低年级学生一种“钻山洞”的游戏方法和规则的基础上,启发、激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设计,结果学生想出了多种新的玩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记得清、学得活、情绪高,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角色移位,自主学习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具体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去追求、去完成。这个目标可以是建议性的、探索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的。例如: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目,假如你是体育老师,你将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生活积累和想象,提出了许多新奇、有趣、可行的方案和想法,颇能开拓教师的思路,从而使体育课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 创新总是和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适度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合理地运用和搭配教材,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由结成练习小组,自选小组长,给他们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是踢毽子、跳皮筋,或是打篮球、拍乒乓,开心地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