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本解读与整体关联性的策略研究一般认为,“文本是有意义的语句的序列,它们传达信息,表达共同的主题,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特点”[1]。虽然主题的指向是否集中和鲜明,语句序列的完整和连贯是否充分,在不同的文本中有所差异,但把文本视为人工的一个统一有机体的基本观点,大致成立。基于此,从整体的关联性角度来解读文本,注重“整体把握”或者“整体感悟”,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但如何在整体的视角下处理局部间的关系,或者整体如何细分为不同的层面,而各个层面又如何最终组成在一起表现主题,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文本解读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文学文本,也有非文学文本,区分这两类,有助于我们确立不同的解读态度和制定相应的解读策略,但这一界限并非绝对。比如演讲词,还有书信、日记等,我们只有看到具体内容,才能确定其偏于文学还是非文学。不过,有学者把文学和非文学的文本之分,归结为感性和理性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恐怕并不妥当,充其量也只适用于两类文本中的个别文种。对于文学性文本来说,感性是其题中的应有之义,但又不限于此。文学文本往往以对单向度思维方式和单一表达功能的突破,以更具综合功能的语言力量,使得整体与部分、各部分间的关系也趋于复杂和多面。相比于非文学文本较多考虑语言所反映的知识或者语言表达的思想这两个层面,文学文本往往需要把语言的自身层面以及所构建起的自然意象和社会人事等层面一并考虑进来,而知识信息与思想逻辑层面,却没有因此被完全摒除出去。下面的讨论,将主要以文学文本为对象。 一、探究文本内部的整体联系 注重解读文学文本的多个层面,强调整体视野下文本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就解读的大致思路而言的,对于具体作品还要加以具体分析,以充分把握作品“这一篇”的特点。不过,在具体实践中,把整体与部分割裂开来的解读,时有发生。以 2013 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的古诗歌赏析题为例,该题阅读材料选用了钱继章的《鹧鸪天》: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提出的问题是:“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对照这首词的上片,考虑到高考的特殊性,以这样的答案作为评分依据还算过得去。然而,如果从日常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要求来看还是有欠缺的,主要是没能从整体视野来处理文本的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