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秘密何在孤山中学 李雪艳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兴趣是最成功的动力。 最近我们学校对七年级新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23%的学生完全不读书,51%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笑话、港台娱乐杂志、言情小说等,只有 26%的学生读过文学名著,而养成了阅读习惯的仅 12%,寥寥无几,提及读书,学生们感受多半是“要我读”。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让学生变成“我要读”,下面说说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一、引入读书之门 美国有位教育家曾说:“我们过去重视学生如何阅读,而忘记了教他们如何自觉去阅读”,此话指出了阅读教学的常见弊病。 现在的中学生热衷于电脑游戏、电视音像等声像制品,不可否认,好的声像制品也可以带给学生知识,但真正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还应该是读书,读好书。 针对他们对书籍缺乏兴趣的毛病,刚开始我便采用以读书与考试挂钩的方法,引导他们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开学之际,我便指定学生们读某一本名著,名著内容通俗易懂,有一定的吸引力,符合初一学生的兴趣与阅读水平,并且周安排一节语文课挤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两周之后谈感受,内容以此书为主,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想法说明你动脑了用心了,数就没有白读。天天看下去,不觉中发现书的魅力,他们课余的时间都会拿起书来默默阅读,这时根本不用老师再强调或强逼了。这种由强迫到喜爱的习惯终于形成了,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读书的乐趣,等到老师要求他们检测的时候,许多人已经按捺不住了,非要表现不可。布置作文时,大多数学生不用老师多提示,就能写下不俗的文章。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学习中,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并使之开花结果。这种办法虽然有点传统,但对引入读书之门有一定的好处。 二、不拘泥于内容与方法 最近有人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不会读书就不会学习。在倡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告诉学生:“读书不分古今中外,雅俗共赏,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去读就可以。我还告诉学生:“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阅读的路子来。” 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不必拘泥于阅读方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