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学习体会榆林子初中:史亚军忙忙碌碌度寒假,稍有闲空我又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这一次看完这本书后,我又有了不同的感受,体味更深,又燃起了强烈的自信和力量。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我们都已滚瓜烂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落实落实再落实。作为一名教师,没有经过新教育的专业培训,我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学习,自己感悟,收获也很大。一、教师要让阅读成为悦读。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一理念,首先让孩子静心阅读数学课本,学会预习;其次会找数学信息会提问题;最后要阅读题意解决问题。另外每个窗口联系到的课外数学知识及有关的数学家的故事等,应定要让学生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数学没有晨间诵诗,午间午读,下午暮醒。但是可以让学生定时及数学日记,反思自己的数学收获,为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而添彩。二、 构建理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我认真学习新教育所阐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联系的、延展度)使理想课堂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体会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同时,新教育还研究出《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表》都给了我深刻的启发。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的“优质教学”,即,师生共同围绕在“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教学需要教师敏锐观察、善于捕捉课堂上每一次稍从即逝的教学契机,有时,课堂上教师的故作拙状、抑止,往往能挑起一场争辩、引发一次讨论、促成一次合作,让学生的思维个性飞扬、精彩纷呈。思考起于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指向明确有价值;学习源于情景,情景的创设要合乎现实并富数学化;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要抑扬适时把握有度;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