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中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调动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是我国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毛亨、毛苌在《〈毛诗〉序》中所说的一句话。确实,在我国几千年的诗歌创作中,无时无刻不能体现出这一特点,每当人们“情动于中,而又言之不足”的时候,大多要“歌咏之”。所以,透过每一首诗,我们都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情感积淀。而我们的中学生,在学习课本中的诗歌的时候,却往往由于社会经历的不足,时代世界观的差异,而很难体会出诗歌中的深刻含义,或者只是浮浅地以字面意义来代替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具备哪些情感呢?如河运用情感呢?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来帮助学生们分析、理解,以致最终体会出诗中的意蕴。首先,教师要释放出自己的情感能量,以期达到师生与作者间的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是通过课文进行的。在那些记叙文、散文、诗歌等体裁的课文中,有革命者的豪情,有创业者的壮志,有历史小丑的卑劣,有成功者的喜悦,有百花争艳的美境,有悲壮的场面,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有人间的凄凉,有大好河山的画图,有同志间的友爱,有崇高的理想……,由此可见,其中蕴含着多么丰富和复杂的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在整个意识的发展中,情感是最原始和较普遍的部分。在人的意识发展中,情感是由冲动的本能先发展起来的,而后又受理智的调节。并且情感也是教育的核心。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教师的情绪饱满、精神焕发的时候,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而提高注意力,积极配合教师的讲授;而当教师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可见,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初导入因素。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在授课前,就酝酿好自己的全部情感,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一词之前,我就是先把握好高亢而又激昂奋进的感情基调,以一种欢心自豪的语调讲授全课,这样,学生也就自然能够理解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伟大气魄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豪情。又如,在补充对比讲授舒婷的新诗《致橡树》时,作为教者,我就用恬静而又深情的语调,淡雅而又不失瑰丽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出“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浪漫与坚贞。这样,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配合教师的感情,就自然会达到作者、教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