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习要以亲身经历探究活动为核心,其学习过程是以实验现象为起点,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我从实验操作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实验方式的探究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一、转变观念,注重实验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如:在教学《浮和沉》这一课时,我并没按常规将石块和木块分别放入水槽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的方式导入,而是先把木块和石头放进水槽的底部,再请一位学生把清水倒入水槽,用手把浮起的木块按下,再放开,又把沉下的石头拿起再放下,让同学们观察沉与浮的现象。学生见后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因此我认为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讲求质疑的创新精神。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启蒙课程,只要求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所以学生会觉得比上语文数学课的压力小不少。再则孩子的好奇心本身就十分强烈,而科学课中的一些内容又是他们从小就缠着父母亲问个不停的东西。还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活动可以参加,这一切都是求之不得的。这是学好科学课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学生常常会有一些“胡思乱想”,有的学生在操作实验时会偏离内容,随便摆弄实验仪器。其实,这些都是他们的天性——爱玩造成的。他们还没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