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学科小班化的“同项异质”篮球教学案例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王蓉时间:2006 年 12 月14 日教学内容1、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2、素质练习课时第一课时课型主体探究型学情分析初一(3)班是该年级的平行班,男生 17 人,女生 13 人。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和运动水平都较弱,在入学体质测试中处于年级末位。但该班学生集体荣誉感较强,有上进心,为了给平行班孩子们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故选择用这个班进行研讨。教材分析篮球是学生所喜爱的项目之一,不仅富有对抗性、集体性,而且富有健身性、趣味性。本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练”中去体验学习的方法和运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从中锻炼身体,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设计理念依据小班化教学规律、体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学生三维健康之间的差异,围绕着篮球活动这个中心,注重研究篮球“同项教学”和“异质提高”的教学策略,努力构建不同层面的发展平台与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本课在目标的设计上突出了体能目标和技术目标,围绕着上篮球课就是让学生学会打篮球这一中心而进行课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练习设置有明显的层次性,练习时间的安排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完成。通过本课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得到启发,知道怎样进行篮球的学习。教学程序热身活动--学生自编球操--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与尝试性练习--分组提高、探究与拓展练习--展示与点评---素质练习---放松练习---小结与评价重点难点1、传接的用力顺序及接球的合理缓冲2、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关注点体育骨干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性学练习、拓展性学练、评价性学练课的运动负荷练习负荷预计强度:140+(-)5 次/分密度:40%场地器材两片篮球场,32 只篮球,录音机等相关设备内容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班级初一(3)班教学目标1、 通过游戏和自主练习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2、 初步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方法,通过对活动预案的练习,提高传接球的稳定性,体验传球的用力顺序及接球动作的合理缓冲3、 关注学生的差异需求,启发学生拓展性学习,发展体能和综合技术,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探究学习能力4、 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培养活动小组长的能力;了解并体验互助学习与互补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