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题设计的综合技能问题的生成渠道之一———来自教师设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技能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想成为成功的教师,要注重教学问题生成的重要渠道——教师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原则与要求(一)把握目的性原则,注重问题设计的根本点 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紧紧围绕教学三维目标,既要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也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发展的功能;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应营造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非智力素质发展的情感信息。(二)把握直观性原则,注重问题设计的落脚点。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科学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应充分运用形象化材料和实验,揭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探究的演绎过程,使学生探究问题轨迹清晰可见,抓住探究问题的落脚点。(三)把握针对性原则,注重问题设计的方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而不是形式上的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平时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在每个知识上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地提出恰当的实际问题,抓住问题设计方向。(四)把握序列性原则,注重问题设计的节奏性。 设计的问题应按知识发生过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次序,组成—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一般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有合理的坡度、跨度,使每个问题都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五) 把握开放性原则,注重问题设计的深广度。 学习是个自主开放的主动建构过程。要激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的思维,按照不同的理解去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创造个体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化的探究品质,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再探究、再学习、再发现的新动力,为此教师应注意学生差异性,设计多元性、开放性问题。(六)把握延伸性原则,注重问题设计的延续性。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动力。数学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三大因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 二、问题设计的来源(一)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