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②销:锈蚀。③前朝:以前的年代。④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⑤铜雀:即铜雀台。⑥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译文】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释】①“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写悲秋的人不可胜数。②“晴空”二句:《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即取其意。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赏析】《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十五夜望月王建【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2.郎中:官名。3.地白:地上的月光。4.栖:歇。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夜已深了,秋露打湿庭中桂花。那幽幽的芳香仿佛是思念的一只手把我牵引。明月当空,难道只有我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又有谁不在对月感怀,神驰意远呢?只是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水调歌头苏轼【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③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④不胜:不堪承受。⑤弄:赏玩。⑥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⑦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⑧共:共赏。⑨婵娟:美丽的月光。【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