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点童蒙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周秦始, 贵族家庭的儿童七八岁以后,“出就外傅”接受蒙养教育。 汉唐时期, 童蒙教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教育对象限于贵族子弟和少数平民子弟。 宋以后, 在教育庶民化趋势的影响下,童蒙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对宋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明清乃至近代的童蒙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对宋代童蒙教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童蒙教材的重新编纂和对童蒙教育内容的研究,很少有人从整体上来把握宋代童蒙教育的特点,使宋代童蒙教育研究呈现出片面化倾向。笔者认为, 加强对宋代童蒙教育特点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的原因,而且也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宋代童蒙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和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的重要环节, 是怎样使高深的儒家性理精义俗化并普及于民间,变成村夫俗子、 黄齿小儿口诵心传的人伦规范的。 从而使我们更深切地了解宋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心态、文化心理、 道德风貌和民众性情等。一 伦理道德教育与自然科学常识教育之趋势早在先秦时期, 《周易· 蒙卦》就提出, “蒙以养正,圣之功也” ,即强调从人的幼童阶段起,就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养成成人以后应作为一个合格的人的目标。宋代以后, 封建文化人对蒙童的伦理道德教育尤为重视。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张载、二程、朱熹等人均认为:早期教育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如果“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 [1](p5) 。因此,朱熹主张“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日记故事, 不拘今古, 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 如黄香扇枕, 陆续怀桔, 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1](p94) 。宋代童蒙伦理道德教育虽仍以立志、明人伦、孝悌和正心敬身为主要内容,总的看来,与传统的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仔细分析, 就会发现, 宋代童蒙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是建立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之上的。首先,宋代童蒙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与理学的本质特性是一脉相承的。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它 “以不同的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以儒家仁义礼智...